圣博康复医疗集团

刘欢:比起尽我所能,我更喜欢全力以赴
发布日期:2022-11-30

640.jpg


决定采访刘欢的时候,还真让我犯了难,她没有整段的大块时间留给我采访。每天,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,她要上十五节课。下班后,除了开会,她要给新来的老师做培训。晚上回家,还要给自己补充一顿“宵夜”——她在网上报了BCBA的课程,每晚学习一小时,边听课边做笔记,一天的时间安排得不留缝隙。


即便时间不允许,我还是很想采访她。她的努力和上进,在圣博人尽皆知,有目共睹。2021年,在圣博年会颁奖典礼上,她个人荣获年度优秀管理奖。她带领的团队,荣获优秀团队奖。除了这些荣誉,最让她高兴的,是家长对她的认可,孩子们对她的喜爱,她的团队在不断地成长、探索、创新,一年比一年进步。


她忙,我就换一种采访方式——观察式采访。我跟了她一整天。她上课,我就在旁边看她上课,她课间休息,我就见缝插针地赶紧找她聊一会儿。有天上午,一个孩子正好有事请假,有了一个空点,我们俩才有了一次完整的二十多分钟的交流。


来圣博之前,刘欢在幼儿园做了十年老师,她天生喜欢孩子也招孩子喜欢,性格活泼开朗,能唱会跳,积极乐观,走到哪里都自带欢乐的能量。来到圣博后,她用3年时间做到督导和言语科室负责人。


在外人看来,她走得很顺,但一帆风顺的背后,是别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努力。她是那种不干则已,要干就必须干好的人,这种内在的自我驱动力,像一台不知疲倦的发动机,带着她朝着设定的目标一路向前。


在后来的外围采访中,无论是领导、同事还是孩子家长,都给予了她很高的评价。当然,也有人不喜欢她太过直爽的性格,有一说一,从不会绕弯子。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,每个人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喜欢,我们需要看到和分享的是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。


她善良真诚,热情努力,充满正能量,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。这样的人,放在哪里,都会发光,都值得我们去学习、靠近。


文|孙嘉忆

  图|受访者提供


小组课开始了


上午九点十分,欢欢老师的音乐小组课正式开始啦。五位四五岁的小朋友坐在小椅子上,排成一个半圆形。欢欢老师盘腿坐在地垫上,与孩子们面对面。


课程先从互相打招呼开始,满满的仪式感。接下来是点名字。“一二三四五六七,我们一起点点名。”老师每点到一位小朋友的名字,需要他们喊到。有时候也会加大难度,不直接喊名字,而是会问穿红色衣服的小朋友是谁?穿黑色鞋子的小朋友在哪里?坐蓝色小椅子的人是谁?哪位小朋友是长头发?目的是通过这些引导和提问,锻炼孩子学会观察的能力。


点完名字,接下来是律动环节。在轻松的音乐律动中,孩子们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,提高肢体的协调能力。


最有趣的是音乐游戏和绘本故事。


绘本故事不是用普通的语言讲出来,而是用音乐的形式把它唱出来,配上老师生动形象的表演,整个故事变得很有意思,孩子们无不被深深吸引。


一节课下来,各个环节融会贯通,孩子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提升了认知力、感受力和理解力。


640 (1).jpg

刘欢正在上小组课 

一节小组课三十分钟,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,都感觉过得好快。上课的过程太快乐了。轻松的旋律、欢快的节拍、好玩的互动游戏,声情并茂的绘本讲解,无时无刻不吸引着孩子参与其中,陪伴孩子上课的家长,也被这种欢乐的氛围所感染。


家长们长期陪伴孩子康复训练,日复一日,经年累月,情绪会变得焦躁不安。但在刘欢老师的小组课上,他们也变成了小孩子,暂时忘掉生活的烦恼和焦虑,和孩子们一起,在欢乐的律动中,得到了放松和抚慰。


当然,收获最多的还是孩子。


在音乐游戏环节,他们需要按照老师的指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,对肢体运动不是很好的小朋友来说,会有一定的困难。但他们仍然努力地想去做好。最后即便是在妈妈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,他们也很开心。当听到老师的表扬时,小脸蛋上露出极为满足的笑容。


那种笑,是一个孩子发自心底的快乐。他们虽然存在肢体或智力上的缺陷,但他们同样需要被认可,被称赞,被鼓励。他们也应该拥有这样的权利。


一个完整的童年


刘欢的音乐小组课,每节课最多只能有五个孩子,很多家长一直排不上课。


我们还是很幸运的,能排上刘欢老师的小组课。一位来自北京的家长说。


这位家长第一次试听刘欢老师的音乐小组课时,激动的想哭,她一直想给儿子找的就是这样的老师,这样的课程。之前他们在北京给孩子做康复,去过很多机构和医院,都没有提供这样的课程。这个课程,它好就好在提供了一个很欢乐的氛围,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知识,锻炼了社交能力,感受到了快乐。


妈妈说,所有的康复课程里儿子最喜欢的就是欢欢老师的小组课。虽然他在小组课上走得很慢,还需要妈妈牵着他走,但他每次都很积极主动。当刘欢老师说,谁能帮我去拿个摇铃,他总是第一个举手。


而在最开始的时候,孩子并不是这样的状态。包括他班上的其他小朋友,他们在最开始上课的时候,就坐在那里光看,不动,也不说话,基本上不去关注别人,社交能力很差。


上了几个月的小组课之后,每个孩子都发生了改变。他们变得越来越活泼,越来越喜欢表达自己,会跟着音乐摆动身体,姿势也越来越多,越来越放松。刘欢的小组课,每天都有,一起上课的小朋友基本上也不会变,时间久了,孩子们会说这是我的同学。


这些孩子太苦了,他们常年康复,都没有童年。欢欢老师的小组课,让孩子忘记了康复,弥补了不能上幼儿园的遗憾,让他们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。


我不是一个单纯的言语老师,而是孩子康复成长过程中的助力者,引导者。全面分析了解孩子是必然的,不可以是单单只考虑某一个点,我想老师是,家长也是。多去想想我们怎样才可以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,不去纠结他到底走得好不好看,学习的文化知识够不够多,背诵多少儿歌,认识多少汉字,其实将来融入社会的那种坚强、自信、勇敢是无法用这些东西来衡量的。


640 (2).jpg

家长和孩子一起上小组课

家长们感触最深的是欢欢老师上课时的状态。她就像一个“欢乐的能量场”,每节课都充满激情。那种积极阳光的状态,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的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。


如果孩子轻一点的还好,可能就是晚上两年幼儿园,但是那些较重的孩子,这辈子可能就完全错过幼儿园了。但欢欢老师的小组课,弥补了这些孩子的缺失,给了他们一个完整的童年。


这应该就是欢欢老师小组课最了不起的地方。



要做就做最好


刘欢的音乐小组课是圣博康复医院肢体中心言语科室的特色课程,老师的平均课量和家长的认可度一直很高。然而,在言语科室创立之初,情况并非如此。


那是2019年,言语科室成立之后,一直不温不火。老师少,选择这门课的家长也少。通常情况是,家长上完PT之后,会离开圣博去其他地方上言语课。这种情况让当时分管言语科室的艾卫星院长非常着急。如何把言语科室发展起来,成了他日思夜想、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。


经验告诉他,想把科室发展起来,关键在于科室的带头人,人,才是问题的根本。但是,这个人并不好找。后来,通过每次开会、上课、中心组织活动,他观察到,刘欢这个人身上有一股子冲劲,有自己的想法,责任感强,能吃苦,不服输,很适合担任这个角色。于是,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刘欢谈了一次。刘欢很爽快,两天后,给了艾院长答复:她决定试一试。


万事开头难,最难的还不是工作,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都说“三个女人一台戏”,言语科室全部是女老师,人员加起来都够唱三台戏了。但,只要想干成事,任何困难总会有解决的办法。


那段时间,艾卫星院长给了刘欢很多的建议和帮助,他以自己走过的路,悟出的经验,帮刘欢打开了一个又一个难解的心结。改变不了别人就先改变自己、南墙和眼泪,会教会你成长、吃亏是福,年轻是你的本钱,摔倒了还能再爬起来、你所有的痛苦都与你有关,遇到不开心的,先反思自己……


这些话,对于没有经历过人生挫折和磨炼的人来说,是听不进去的,听进去也理解不了。只有被生活摁在地上狠狠地锤打过,在深夜痛哭流泪的人,才会真正懂得:人,就是在一次次的摔倒、爬起、再摔倒、再爬起的过程中,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中成长起来的。


刘欢也一样,所有的委屈、痛苦和经历,撑大了她的心胸和格局,最终成就了她,她又把这种格局带到工作当中,去成就更多跟随她的老师,最终,他们一起成就了现在的言语科室。


刘欢常说,艾卫星院长是她人生道路上的贵人。但她自己又何尝不是自己的贵人呢?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她的一切。从2019年到现在,她用了三年时间,把言语科室由小变大,从弱变强,一路的辛酸委屈、困顿挣扎,只有她自己最清楚,她应该感谢那个一直不认输、不服输、坚强乐观的自己。她不是最优秀的,也不是最完美的,却是最拼命的那一个。


为了突破自己,找到更适合孩子的训练方法,提升专业能力,她先后去到北京、上海、南京等地,参加儿童言语康复的专业培训。


走出去,是为了把先进的理念学回来,再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优化。通过不断积累、实践、总结,再积累,再实践,再总结,找到最适合孩子们的课程体系和干预方法。


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,虽然说都是同一个类型,就是同一个类型的孩子他也不一样,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,给每个孩子去制定适合他的方案。


2020年春节放假,赶上疫情暴发,封闭在家的日子,老师们也没有停止学习。他们每天通过视频会议进行个案分析,讲解知识点,探讨分享,做学习笔记。


科室始终坚持“不会有人教,不懂有人问,困难有人帮”的学习氛围,老老师对新老师,毫无保留,倾囊相授。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:找到问题所在,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,用更专业的技能帮助更多的孩子。


我们不做语言上的巨人,行动上的矮子,要做就做最好。


刘欢本人,更是出了名的学习狂,她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,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知识,让自己成长。看她的朋友圈,经常是晚上十点以后,家人都睡了,她又悄悄爬起来学习。对她来说,学习不是一项任务,而是一种习惯。努力学习更多的方法,就是为了帮助那些找我上课的孩子,不能浪费每一节课每一分每一秒。


640 (3).jpg

 刘欢的学习笔记

变化


在一对一的个训课上,刘欢会非常细心的给来上课的小朋友准备一条小毯子,当她把孩子从妈妈怀里抱过来,会一边哼着欢快的儿歌一边观察孩子的情绪,等孩子适应了教室的环境之后,她会缓慢细心地把孩子放进宝宝座椅里,把事先准备的小毯子垫到孩子的背部。


如果遇到情绪不好的孩子不配合上课,她也并不着急。通过观察、试探,耐心地陪伴,很快就能找到孩子的关键兴趣点,在她的安抚和引导下,用不了几分钟,孩子就能安静下来。


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,找到突破口,如果不去用心,不去动脑筋,你很可能会耽误孩子的发展。


来自武汉的馨馨妈妈一提到刘欢老师就赞不绝口。馨馨妈妈印象很深的一个画面是,第一天上欢欢老师的课,下课了,她抱着孩子走,让馨馨跟欢欢老师拜拜,孩子还没说出口,她就强制性的拿起馨馨的小手拜拜。馨馨妈妈你太心急了,咱们要耐心地等一等孩子,她会说出来的。后来,馨馨妈妈按照欢欢老师的方式,又说了一遍,耐心的等着孩子,最后孩子真的说出来了。


做为脑瘫孩子的家长,从孩子确诊的那一刻开始,我们就很心急很焦虑,在跟欢欢老师相处的过程中,她总能在我们不懂不会的一些事情上给我们很大的帮助。


馨馨是从2022年2月开始上刘欢的言语个训课。奇怪的是,孩子上其他课都会哭,不配合,唯独上欢欢老师的课,从上课到下课,孩子都是笑眯眯的状态,看得出,她很喜欢欢欢老师。


开始的时候她只会说两个字,爸爸或妈妈,发音也不是很清楚。等到端午节的时候,妈妈带馨馨回武汉老家,馨馨已经会主动的和爷爷奶奶打招呼,说话从两个字变成了四五个字,会说爷爷拜拜、妈妈我要吃,而且语速变快,发音清楚。


发生改变的还有吃饭问题。之前馨馨吃饭,不管是米饭还是稀饭都需要40多分钟,上了欢欢老师的口肌课之后,现在二十多分钟就能吃完。


妈妈说,她的心愿就是能早一点排上刘欢老师的全点(从周一到周六,一天一节),现在他们上的是半点(上一天休一天),那样,女儿馨馨就会康复的更快一些。


640 (4).jpg

小朋友正在上刘欢老师的个训课


硬币的另一面


刘欢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雷厉风行、做事果断,感觉不好接触。但慢慢交往下来,就会发现,她又有非常细心贴心的一面。


2020年5月,孙帅军刚入职圣博,被分到肢体中心的言语科室,刘欢是她的带教老师。最初,刘欢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,孙帅军并不是很喜欢,对她一直是小心翼翼的态度。后来,三个月实习期考核的那一周,刘欢对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。


给我补东补西 ,狂补知识点,告诉我注意事项,给我批改教案,就怕有一点东西我学不会,用家里面的话说,就是掏心窝子,给我的感觉是有温度,有耐心的带教。这也是我坚定信心留下来,留在圣博最大的原因,因为有刘老师在。


后来,孙帅军考核通过了,但作为一名新老师,专业技术还不够强、存在诱导差 、家长退课、质控被扣分的情况。当这些问题出现时,刘欢并没有去批评她,也没有以领导的身份去打压她,而是耐心教导,一遍又一遍地帮她讲解知识点,补足短板,做好规划。


孙帅军还记得,她结完婚宴请科室同事吃饭的时候,当时很多人坐在一起,她和对象年龄小,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,刘欢老师就像是自己家里的一个长辈,把全程安排得很好。什么时候敬酒,什么时候聊天,什么时候吃饭,她都想的很周到。


工作中是战友,生活中是好朋友,亦师亦友的情谊,在点点滴滴中成长起来。现在可以毫不撒谎的说,我们是无话不谈的朋友。


640 (5).jpg

2021年圣诞节 刘欢和孙帅军


除了孙帅军,言语科室的其他同事也有同样的感受。刘欢老师会偷偷记住她们的喜好给她们买东西;会请她们到家里吃饭,做自己的拿手菜,一起包饺子;疫情期间,当老师被封控在家,会为老师准备生活用品;甚至在自己被封控时,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在封控在院的老师准备吃的东西……


事情都不大,但让人难忘。


强将手下无弱兵。孙帅军成长的很快,从普通老师到带教老师,再到现在被外派到赣州分院担任言语科室负责人,刘欢不仅教给了她专业知识,还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。孙帅军说,刘欢是她的伯乐,在人群中发现了她,给她自信、鼓励、帮助,成就了现在的她,更是她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和榜样。我的自信和底气,是她带给我的。



螺丝不肯停歇


早上七点,刘欢会把女儿准时送到幼儿园,如果再晚,她自己上班就会迟到。因此,女儿成了班里面去的最早的一个。送完女儿,赶到单位,吃早餐、做核酸、换上工作服、开晨会,一天的工作就在紧张有序中展开。有时,手里事一多,忙碌起来,早饭顾不上吃也是常有的事。


言语科室现在已经发展到二十多人,作为科室负责人,刘欢要做的不仅仅是给孩子上好课,更重要的是带好团队。一周里面,周三是督导会议,周五科室统一学习,其余时间,她利用下班时间给老师培训专业知识,每天半小时,雷打不动。除此之外,她还要抽出时间去观课督导分析,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更好地成长。


640 (6).jpg

每天下班后,刘欢带着科室老师一起学习


现在,刘欢又给自己设立了新的目标,要带出更多优秀的老师,把言语科室做大做强。我的目标就是要赶上PT,让家长一听圣博,觉得圣博的科室都很强,一提到圣博,家长不会只奔着PT来。


说这些话的时候,能看到她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,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想把这份工作做好的渴望。她承认,她是那种危机感很强的人,如果连续几天不发一条与工作有关的朋友圈,就感觉比别人落后了很多。比起竭尽全力,她更喜欢全力以赴。


演员姚晨在最近一次接受采访时讲道:


我至今还都是一个不那么有安全感的人,不安全感才让我安全。我甚至觉得当生活进入某一种舒适状态的时候,就意味着某种停滞。这种时候,我总能听到内心有一个巨大的声音在嘶吼。我知道,我的心还没有睡着,它还需要去探险。


刘欢也是这样的人,永远在路上,永远不停歇,永远给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,只有这样,她才有安全感,才是她真正的自己。


在与她接触的这些天里,我发现她的嗓子一直是沙哑的,能听出明显的变声。她说,时不时还会轻微的疼,吞咽的时候感觉不舒服。去看过医生,医生的建议就是少说话,但是做不到。「如果老师都不爱说话,那我的孩子怎么可能爱说话」。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喝水。他们言语科室每位老师都配了一只大水杯,下课时,就赶紧喝上几口。


没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,如果想把它干好,吃苦,可能是通往成功最快的捷径。有句话说得好:“虽然辛苦,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。”


孙帅军在谈到刘欢时,她在发给我的短信里面最后写道:希望刘欢老师爱我们,关心我们的同时,不要忘记爱自己,其实她自己也很辛苦也很累,很不容易。



另一种样本


在传统观念里,“贤惠女性”的标准是回归家庭,相夫教子,这样才算世俗意义上的好妻子好妈妈。但现在女性,越来越多地人选择走进职场,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。


当一个女性在工作中取得很好的成绩,就会经常被问到,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?却很少有人去问一个男性这样的问题。


毫无例外,在采访的最后我也问刘欢,每天这么忙,不觉得对孩子有亏欠吗?她是这样回答的。


其实,我们努力的身影,是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,也在为我们的孩子树立榜样。先做好自己,才有能力和资格去做一个好妈妈。我们不能觉得陪伴少了就亏欠孩子,陪伴也是分质量的,有很多全职妈妈在家里陪伴孩子一整天,也不一定就是高质量的陪伴。


工作的时候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,回到家,全身心陪伴孩子。周末的时间,会给孩子做美食,带他们出去玩。虽然她很忙,但在同事和朋友眼里,她也是一个很称职的妈妈。


她说,她的两个孩子很懂事,从小到大很少生病,也不挑食,学习成绩还不错,感觉就是上天派来报恩的。


640 (7).jpg

刘欢的儿子、女儿


在刘欢身上能看到很多她妈妈的影子。十多年前,家里盖房子,一座两层的小楼房,从选料、备料到找人施工,一砖一瓦都是妈妈亲手操持。几年前,弟弟在城里结婚买房,也是妈妈亲自看房选房,觉得合适才交了首付。结婚几十年,家里面大情小事都是妈妈拿主意,是一家人的主心骨。


在别人眼里,妈妈活成了一个大女人、女强人的样子。刘欢也一样。这样的人,外表虽强悍,其实内心特别敏感脆弱。今年康复师节,我们采访刘欢,当她说到小时候吃得那些苦,眼圈一下子红了。


六七岁的时候,别人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,她却已经帮父母做家务、干农活了。早上,她做好猪食喂完猪才去上学。下午放学到家,做好晚饭等父母从地里回来。她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熬粥,因为没有淘干净米,吃起来满嘴都是沙子。她从小就是懂事又心思细腻的孩子,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容易,会主动去承担一些家务。


后来读中学,她开始住校,一周回家一次。一摞煎饼、一瓶咸菜,就是她一周的伙食。或许是因为过早地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,造就了她现在的性格:如果无所依靠,就努力活成自己的依靠。


这是一个人的性格,也是一个人的宿命。有人天生就适合做个大女人,靠双手打拼自己的人生,有人就适合在男人背后做一个小女子。不能说,哪一种活法更好,只能说,能活出真实的自己,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,就是最好的人生。


640 (8).jpg

 刘欢和言语科室的老师们在一起 

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