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博康复医疗集团

有种温暖叫“有你在”,有种责任叫“有我在”,圣博人,同心战疫,共担风雨!
发布日期:2022-11-04

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常


    2022年10月22日,因为疫情的严重性,单位下发通知,全体员工休假三天。

    中午11点45分,小区物业群发出通知:从现在开始,本小区进入封控管理,谢谢配合。

    这一天,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,可就是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,我们却再也无法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,朝九晚五。我们甚至被要求,每天除了下楼做核酸,其他时间不允许在小区里溜达、闲逛、聚集。

    家,成了我们的全世界。

    有人在朋友圈说:秋高气爽的好天气,山里面的柿子红了,板栗熟了,果子香甜,山林尽染。可是这一切都与我们无关了。

    是啊,一年当中最美的秋天,我们哪里也去不了,只能站在阳台上,借着窗口,看一看楼下小区里的树叶在一天天变黄。窗外,往常车水马龙的街道,寂静空旷,毫无生气,像一座空城。

    我们曾无数次预想过,用不了多久,疫情就会彻底解除,我们再也不用每天做核酸,再也不用去一个地方就要出示健康码,再也不用早上一睁开眼就要进行校园通打卡……我们却从来没有预料到,在这个秋意渐浓的深秋,在真正的冬天还没有到来之前,我们就提前进入了另一个寒冬,疫情突袭,全城静默,被困家中的我们,成了一座座孤立无援的孤岛。


疫情之下,没有人是孤岛


    然而,疫情之下,没有人是孤岛。我们必须同心协力、同舟共济、守望相助、众志成城,才能战胜疫情,打赢这场战役。

    时间就是生命,疫情就是命令。10月26日凌晨五点,临沂圣博康复医院王晓东院长第一时间召集院委会、两大中心、全纳等各部门负责人召开疫情防控紧急会议,对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做出安排部署。要求全院各部门必须严格贯彻落实市、区疫情防控的规定和要求,取消门诊及一切外来人员出入,对医院实行封闭式静态管理。

640.jpg


    由于我们医院的特殊性,没有办法做到全院放假。因为医院住院部还有很多家长和孩子,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圣博,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早日康复。如果医院的老师全部放假,孩子的康复黄金期就会被耽误,封控在院的家长也会更加焦虑。

    在这种情况下,我院一百多名康复师变成最美“逆行者”,选择勇敢地留下来。他们主动请缨,要求留在医院,负责给孩子们上课。

    “自己的孩子少陪一段时间没多大影响,但是这些孩子千里迢迢来到圣博,他们的康复课程不能耽误,如果错过了最佳康复期,影响的就是他们的一生。”

    这是所有老师共同的心声,也是他们选择坚持留下来的理由。


    与此同时,由医护、后勤、行政、安全等部门组成的抗疫团队,在姚院长的带领下快速行动起来,制定出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。他们本着“以人为本、生命至上”的原则,凝心聚力、分秒必争、事无巨细、全力配合。为守护好全院人的生命安全,他们24小时在岗在线,始终坚守在一线,成为全院人的坚强后盾。

640.png


    肢体康复中心OT负责人苏利亚,是两个孩子的妈妈。大女儿八岁,小儿子六岁。这段时间,她在医院每天忙着给孩子们上课,晚上还要和同事们一起学习,忙起来的时候,连和孩子视频通话都没有时间。平时上课、学习再累她都不怕,最怕的就是和孩子视频的时候,孩子们说想妈妈了,问她啥时候能回家。


    护士站的陈鲁群护士,家里有三个孩子,最小的才一岁零四个月。现在,她留在医院,孩子爸爸也被封控在单位回不了家,三个年幼的孩子都只能由公婆照顾。她说:“我之所以留在医院,就是因为责任。特殊时期,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,冲在一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


有一种爱,叫做“护你周全”


    封闭期间,医护团队每天早上对所有在院员工、住院患儿及陪护人员近500余人进行核酸检测。为节省时间,采样人员坚持在采集过程中不喝水、不如厕,争分夺秒、有条不紊地服务好每一个人。

640 (8).jpg


    疫情防控无小事。

    每天对全院所有设施环境进行消杀,严格落实环境清洁消毒工作。定时开窗通风,对各楼层保洁84浓度进行检测,确保安全有效。每天定人定岗早6点-22点每小时巡视病房及各楼层,查找安全隐患,确保万无一失。


    特殊时期,一蔬一饭都来之不易。为保障所有家长、孩子和老师的正常生活,后勤保障部门想方设法解决大家的生活所需。提供生活日常用品的同时,积极解决家长买菜难无菜吃的问题。食堂李师傅更是冒着巨大风险、“全副武装”,在获取政府部门的同意后为大家外出采购物品。

    疫情无情,但人间有爱。


疫情带不走人情温暖,反而让我们紧紧依靠。


    封闭在院的日子,晚上睡觉床铺不够,老师们就打起地铺,席地而卧。没有人抱怨条件艰苦。


    老师们周末也不休息。为了减轻家长的焦虑和负担,让他们得到放松和休息,老师们利用周末时间带着孩子唱歌做游戏,给他们播放动画片,陪着他们一起娱乐玩耍。


    有位家长在朋友圈感动地说道「这个团队太有爱了,让我们感受到了封闭在院的快乐。」

640 (2).png


    对于那些被封控在家,不能来院上课的门诊孩子,老师们也一样牵挂着他们。通过开启线上课程,给他们做家庭指导。封院不封情,隔离不隔爱。疫情之下,在圣博,关爱不减,温情永存!


有一种感动,叫做“来自陌生人的温暖”。


    10月30日中午,发生在我们医院预检分诊的故事,感动了很多人。

    当时,值班护士李文正在预检分诊值班,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在医院外面拍着玻璃叫她。她当时一看那人的样子有点害怕,便隔着门缝问他有什么事。他说,你能给我点饭吃吗?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。护士一听,怎么还有人三天没吃饭呢?又继续询问才得知,那人是附近工地上的工人,回不去工地,也没地方住,更没有东西吃。附近所有商店全部关门,他买不到吃的,看见医院就像看见救命稻草一样过来求救。

    疫情期间,不知道对方的来历,只能汇报领导。领导听完后,二话没说便让护士去餐厅给他买饭。当护士把买好的饭菜给他拿出去的时候,那人不停地鞠躬道谢。

    就是这样一件小事,也是我们的举手之劳,却在那一刻让我们意识到,人与人之间这种原始的本能的关爱并没有因为疫情的发生而减少,反而让我们更团结,更紧密,更温暖。

    虽然我们素不相识,但爱与温暖也会彼此传递。


凡为医者,遇有请召,不择高下远近必赴。


    在院内,有一群人,正日夜不停地守护着全院人的安全。在院外,一批逆行而上的医护志愿者,哪里需要哪里去,不畏风雪,承担起他们的使命和责任。

    23岁的李永瑞,是我院的一名护士。10月15日她入隔离点支援,至今已有半月之久。她每天凌晨四点起床,踏着夜色进入隔离区,再出来时,汗水已经浸透了衣服和头发。有时候,在睡梦中突然被叫醒接人,或者通宵一夜忙碌都是常态。所以她的手机永远把铃声开到最大。“每天精神的高度紧张,让我无比想念正常的上班生活,但在疫情面前这是身为一名医护人员应尽也是必尽的责任。”


    另一位护士程梦娇,已经在隔离点志愿服务了大半年。有一次,她刚接班,电梯坏了,送饭的工作人员人手不够,她就和同事们一起手提着四五十份饭爬楼梯。厚重的防护服密不透风,很快他们就大汗淋漓。透过满是水蒸气的面罩,面红耳赤的战友们互相看了一眼,彼此打着气又继续往上爬。

    “当时心里就只有一个目标,一定确保大家能够吃上热乎的饭菜。”


    像李永瑞、程梦娇这样义无反顾、奔赴抗疫一线的年轻护士在我院还有很多。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,他们不分白昼黑夜,没有任何人说累和放弃, 克服重重困难,用实际行动和高度的责任心践行着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。

    正因为有无数个像他们一样逆行而上的白衣战士,才有了我们的平安和健康。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。

    向白衣战士们致敬!


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


    “疫”路有你,同行有我,一个个小我汇聚成大我,星星微光汇成暖流。

    这次疫情,让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感动人心的故事和无数穿越风雪、舍小家顾大家的最美逆行者。

    任刚书记到兰山区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:不让一个老百姓因静态吃不上饭,不让一个老百姓因静态看不上病。

    事实证明,他们真的做到了!

    从10月28日起,兰山区为所有封控居民免费配送蔬菜食品,兄弟县区更是马不停蹄连夜往市区供应物资。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,一辆又一辆满载物资的车辆抵达市区,再由成千万名志愿者用他们的双手一份一份送到每一户居民手中。

    平日里很少联系的邻居,当得知有人急需帮助的时候,大家争着抢着贡献出力所能及的帮助。这一幕幕邻里之间的温情相助时时刻刻都在发生。

    每当收到社区志愿者送到家里来的物资,我的心情既沉重又高兴。

    沉重的是,疫情发生后,有无数人为了保证我们的安全,保障我们的正常生活,日夜坚守在抗疫一线。他们回不了家,睡不好觉,吃不好饭,真不知道这种日子还要持续多久。

    高兴的是,与疫情战斗的这段日子,让我看到了我们这座城市,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危难之中那种“党群同心、军民情深、水乳交融、生死与共”的沂蒙精神,这种精神被一代又一代沂蒙儿女,传承下来,发扬光大,它永远不会消失,也将继续传承下去。因为这是刻在我们骨子里和血脉里最最本质又生生不息的一种精神。

    这是一个最难忘,也最不会让人忘记的深秋,我们的城市虽按下了暂停键,但温暖和爱一直在路上,哪里需要,它就出现在哪里。真情自有千钧之力,即便秋日漫长,寒冬将临,我们也会用爱和信念,迎接一个明媚的春天。

    临沂加油!我们同在!



官方微信